
2015年4月15日,《八十七神仙卷》銀雕摹本在京首發,拉開了徐悲鴻誕辰120周年紀念活動的序幕!
● 傳承曠世奇珍
● 嚴格依據畫聖吳道子當世僅存的白描館藏真迹藍本
● 徐悲鴻紀念館委托銅雕藝術大師陳志忠先生曆時六年精心摹刻
● 南京造幣有限公司傾力打造,集當代造幣技術之大成
● 廖靜文女士親自審定確認的“紀念徐悲鴻誕辰120周年”傳世珍品
● 銅雕母版和銀雕摹本均獲國家級金獎
廖靜文女士的代表——徐悲鴻藝術委員會秘書長廖紅華先生,南京造幣有限公司蘇泉工貿有限公司董事長包常勝先生,中國文物界的泰山北鬥,故宮博物館專家組組長、前國家文物局局長呂濟民先生,中國印鈔造幣有限公司工會原領導,著名作曲家夏寶森先生,中國收藏家協會副秘書長王邦華先生。
《八十七神仙卷》銀雕摹本母版的雕刻者,獲廖靜文女士首肯的銅雕藝術家、工藝美術大師陳志忠先生,南京造幣有限公司蘇泉工貿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維芳女士;南京造幣有限公司蘇泉工貿有限公司原董事長方永康先生,繁榮集團董事長馬鎮根先生,總經理羅梓文先生,參與此次首發儀式的發布會並發表講話。
《八十七神仙卷》銀雕摹本是徐悲鴻紀念館、南京造幣有限公司,北京繁榮金典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強強聯合,精心打造的曠世奇珍!
《八十七神仙卷》是唐代畫聖吳道子的冠世巨作,也是吳道子現世僅存的一部白描絹本真迹,場面之宏大,人物比例結構之精確,神情之華妙,構圖之宏偉壯麗,線條之圓潤勁健,被曆代藝術家奉爲圭臬。徐悲鴻先生認爲:此卷之藝術價值“足可颉颃歐洲最高貴名作”,可與希臘班爾堆依神廟雕刻這一世界美術史上第一流作品相提並論……,天賜機緣爲近代著名畫家徐悲鴻先生偶得,被視作生命並伴其終生。其間聚散悲喜可堪傳奇。徐悲鴻先生雖耗赀巨,守護以生命而不悔。並最終囑其夫人廖靜文女士獻給國家。
爲弘揚中國繪畫藝術之精髓,傳承曠世奇珍。徐悲鴻紀念館遂效仿清五院及三希堂舊例,由當代銅雕藝術大師陳志忠先生曆經六載心血完成《八十七神仙卷》摹刻本,形神兼備,再現了天衣飛揚、滿壁風動之吳裝。並委托南京造幣有限公司以陳志忠先生銅雕摹本爲母版,融當代造幣工藝之精要,傾力打造制成銀質摹刻本,以供更有效傳承和珍存這件中國藝術的曠世奇珍。
《八十七神仙卷》造幣摹本,是中國工藝美術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藝術佳品。符合古代宮院版摹本的創作要求,擁有當代藝術作品界定的典型性特征。不可複制、不可再生,其“宮院本”屬性,放諸古今,皆彌足珍貴。
吳道子是中國山水畫的祖師,被後人尊稱爲“畫聖”,素有“吳帶當風”的美譽,他的人物繪畫更是“冠絕于世”。擅畫佛道人物,遠師南朝梁張僧繇,近學張孝師,筆迹磊落,勢狀雄峻,生動而有立體感。曾在長安、洛陽等地寺觀作佛道宗教壁畫三百馀間,情狀各不相同。落筆或自臂起,或從足先,均能不失尺度;寫佛像圓光、屋宇柱梁,或彎弓挺刃,不用圓規矩尺,一筆揮就。所繪人物,善用狀如蘭葉或莼菜條之線條表現衣褶,使有飄舉之勢,人稱“吳帶當風”;又喜以焦墨勾線,略加淡彩設色,又稱“吳裝”。
“以人物的衣袖飄帶、衣紋皺褶、旌旗流蘇等的墨線,交錯回旋達成一種和諧的意趣與行走的動感,使人感到各種樂器都在發出一種和諧音樂,在空中悠揚一般”,將天王神將“虬須雲鬓,數尺飛動,毛根出肉,力健有余”的氣派,表現得鮮活豐滿、淋漓盡致。畫中冉冉欲動的白雲及飄飄欲飛的仙子,更是給人“天衣飛揚,滿壁風動”的藝術感染。